3D打印

1. 硬件与基本概念

打印机

  • 型号:拓竹 Bambu Lab H2D
  • 双喷头优势:拓竹H2D的双喷头设计允许同时使用两种不同颜色或不同类型的耗材进行打印,极大地提升了多色打印的效率和灵活性,也方便使用可溶性支撑材料。

打印技术类型

  • FDM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熔融沉积成型,最常见的桌面级3D打印技术,通过逐层堆叠熔融的塑料丝来构建模型。
  • SLA (Stereolithography):光固化成型,使用紫外激光固化液态树脂来构建模型,精度更高,表面更光滑。

核心概念

  • 切片 (Slicing):将3D模型转换为打印机可以识别的G-code指令的过程。
  • 喷嘴直径 (Nozzle Diameter):决定了打印的精细度,例如0.2mm的喷嘴可以实现更细致的打印效果。
  • 可变层高 (Variable Layer Height):在同一模型上使用不同的层高,以平衡打印速度和表面质量。
  • 热床 (Heated Bed):打印平台,通过加热防止模型底部翘曲。
  • AMS (Automatic Material System):拓竹的多色打印系统,支持自动切换多种耗材,实现多色、多材料打印。AMS可自动识别耗材类型(如PLA、PETG等),并在打印过程中根据需要自动换料,无需人工干预。常见应用包括多色模型、可溶性支撑材料的自动切换等。使用AMS时需注意耗材干燥和耗材盒的正确安装,以避免卡料和堵头问题。注意:一台AMS里的耗材不能同时供给H2D的左右两个喷头。
  • 外挂料盘:可以和一台AMS配合,分别为H2D的两个喷头供料。例如,一个喷头使用AMS自动切换多种耗材,另一个喷头则通过外挂料盘手动供料。这样可以实现更多耗材类型或大盘耗材的灵活使用,适合AMS仓位不够或需要使用特殊耗材时。使用外挂料盘时需确保耗材路径顺畅,避免拉力过大导致卡料或断丝。
  • 打印机校准:包括Z轴偏移、流量校准、共振补偿等,确保打印质量。

行话

  • 炒面 (Spaghetti):指打印失败时,挤出的耗材像一团乱糟糟的面条。
  • 吐竹屎:AMS换色时排出的废料。

打印材料 (Filaments)

  • PLA (Polylactic Acid):最常用、最容易打印的材料,适合新手。优点是打印时不易翘曲,细节表现好。缺点是比较脆,耐热性差。适合打印模型、手办和不承受压力的原型件。
  • PET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强度和耐用性优于PLA,层间结合力好,不易收缩。比PLA更有韧性。适合打印功能性零件。一个常用技巧是用PLA做主体,用PETG做为支撑与主体接触的界面层,这样支撑会非常容易剥离。
  • 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非常坚固、耐用且耐高温。缺点是打印难度大,需要加热床和封闭的打印环境来防止模型翘曲和开裂,打印时会产生一些气味。常用于需要承受压力和高温的功能性零件(如汽车配件、乐高积木)。
  • 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柔性材料,具有橡胶般的弹性,耐磨损。适合打印柔性零件、手机壳等。打印时需要注意回抽设置和打印速度。
  • ASA (Acrylonitrile Styrene Acrylate):性能类似于ABS,但具有更好的抗紫外线能力和耐候性,不易黄变。适合户外使用。
  • 尼龙 (Nylon):强度高、耐磨损、耐化学腐蚀。吸湿性强,打印前需要充分干燥。适合打印高强度功能性零件。

2. 3D建模

建模软件

  • Blender:适合创建手办等不规则、艺术性强的模型。
  • Fusion 360:适合创建具有标准尺寸的工程件,操作直观。教育版可免费每年续订。
  • OpenSCAD
    • 优点:纯代码生成模型,高度参数化,可通过修改参数快速调整模型。可以结合LLM辅助编写代码。
    • 缺点:有一定的学习成本,复杂的模型难以完全由LLM生成,仍需手动编程。

AI辅助建模工作流

  1. 概念生成
    • 照片/想法 → AI绘图:使用AI绘图工具(如GPT-4o, Flux-Kontext)将文字描述或概念图转化为初步的2D图像。
  2. 2D到3D转换
    • AI绘图 → AI转换图片为3D立体风格:利用AI工具将2D图像转换为具有立体感的3D风格图像,为后续建模提供视觉参考。
  3. AI建模
    • AI图片 → AI建模:基于转换后的3D风格图片,使用AI建模工具生成初步的3D模型。
    • 常用工具:
      • Partpacker:专注于模型分件,便于打印和组装复杂模型。
      • Sparc3d:以生成高质量模型著称,适合对细节有要求的场景。
      • 腾讯混元2.5:综合效果较好,可作为多功能选择。
    • 注意:目前AI对人头的建模效果普遍较差,通常需要结合传统建模软件进行精修,或额外学习专门的人体建模技术。
    • 优化与精修:AI生成的模型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网格简化、拓扑优化、细节雕刻等,以满足打印要求和美学标准。
  4. 模型的分件:【目前我用下来最好用的模型分件小技巧,插销,公差,一次给它做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KsdeCEQJ/?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e038c8b93170a8d1b314578e354d8999

3. AI绘图(辅助3D建模)

AI绘图工具

  • GPT-4o:每天有少量免费额度,订阅费用为每月20美元。
  • Flux-Kontext
    • dev版本已于2025年6月28日开源,可搭配ComfyUI工作流在本地运行。
    • pro版本提供API调用服务,成本约为每张图几毛钱。
    • 体验总结:Flux-kontext-Pro的效果比Flux-kontext-Dev好太多太多了!!!反复亲测印证!主要它听得懂人话。

ComfyUI 知识点

  • 核心概念
    • Latent(潜空间):图像在被压缩的低维空间中的表示,需要VAE进行编码和解码。
    • CLIP:用于连接文本和图像的语言模型。
    • Lora:一种微调模型,用于生成特定风格或角色的图像。
    • NSFW:用于解除内容限制的设置。
  • 基础工作流
    • 文生图(Text-to-Image)
    • 图生图(Image-to-Image)
    • 局部重绘(Inpainting):使用fill模型修复或替换图像的特定部分。
    • 扩图(Outpainting):本质上也是局部重绘,将要扩展的区域作为蒙版进行填充。
    • ControlNet:通过控制线条(Canny)、景深(Depth)、人物姿势(OpenPose)等来精确控制图像生成。
  • 学习路径:从学习和使用他人的工作流开始,逐步理解每个节点的用途,最终能够自己搭建工作流。

4. 打印技巧

  • 多色打印:多色打印虽然可以实现丰富的色彩效果,但非常浪费材料,因为每次换色都需要清除喷嘴中的余料(吐竹屎)。相关概念有擦拭塔(Wipe Tower)和冲刷体积(Flushing Volume),可根据颜色对比度调整耗材排出量。
  • 逐件打印(Sequential Printing):可在Bambu Studio中启用。逐件打印让打印机依次完成每个模型,若某个模型失败不会影响其他模型,适合多模型、分零件多色打印,可减少换料次数、提升效率。
  • 层高(Layer Height)与可变层高:层高决定打印精细度和速度,常见设置有0.24mm、0.2mm、0.12mm、0.08mm。可变层高则在同一模型不同区域采用不同层高,细节处用小层高提升表面质量,简单区域用大层高加快速度,实现质量与效率平衡。
  • 填充(Infill):模型内部的填充结构影响强度和材料消耗。填充密度通常15%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功能件可适当提高。填充模式如网格、立方体、直线等可根据需求选择。
  • 打印速度:打印速度影响打印质量和时间。过快可能导致质量下降,过慢则延长时间。细节丰富的模型建议降低外壁打印速度(如30-50mm/s)以提高表面质量。
  • 附着方式:增加模型与热床的附着力可防止翘曲。常用方式有筏层(Raft)、裙边(Brim)、Skirt。PLA通常用裙边或不使用附着即可,ABS等易翘曲材料推荐筏层或Brim。
  • 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模型悬空部分,防止下垂。常见有树状支撑(节省材料,易移除)、直线支撑(强度高,难移除)。支撑密度通常20%即可,支撑与模型接触面可调整Z距离(如0.2mm)便于移除。建议通过优化模型设计减少支撑。
  • 建模设计优化:为3D打印优化建模时,可设计牺牲层(Sacrificial Layer)代替大量支撑,合理预留公差(如0.1-0.3mm),保证壁厚(建议最小0.8-1.2mm),减少大角度悬垂,边缘加倒角或圆角提升成功率和强度。
  • 整体切分与连接件设计:Bambu Studio支持将大模型整体切分为多个部分,并自动或手动添加连接件(如螺栓、燕尾榫等)。这种做法可以显著减少支撑结构的使用,提升打印效率和材料利用率。注意切分后各连接部位要预留合适公差(如0.1-0.3mm),否则可能导致零件无法顺利拼接。缺点是拼接处会有缝隙,影响外观和强度,适合对美观要求不高或后续需打磨处理的场景。
  • 手动设置擦拭塔和冲刷体积:在多色打印时,可以根据实际模型和颜色切换需求,手动调整擦拭塔的位置、尺寸以及冲刷体积参数。合理设置可有效减少耗材浪费和打印时间,避免默认参数导致的材料过度消耗。建议在切片软件中多次预览路径和模拟,找到兼顾色彩纯净与材料节省的最佳方案。

5. 打印后处理

  • 去支撑(Removing Supports)
  • 打磨(Sanding):建议先用锉刀或笔刀去除模型表面较大的瑕疵和毛刺,再依次使用400、600、800目等不同粗细的海绵砂纸进行打磨,从粗到细逐步提升表面光滑度。
  • 补土(Applying Putty):补土填充后呈黄色,经过紫外线照射后会变白并固定成型。
  • 抛光(Polishing):这里的“抛光”其实是指用腐蚀性液体(如丙酮)溶解模型表面来减少层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抛光。这种方法会损失模型细节,而且操作时需要佩戴非常严密的防护面罩,实际体验并不好用,不推荐新手尝试。
  • 涂色(Painting):目前我只用过软头丙烯笔,优点是方便且便宜,拼夕夕上十几块钱就能买到几十种颜色。不过,丙烯笔上色不是很均匀,尤其在深色底板和有层纹的地方覆盖性较差。如果后期需要上色,建议模型用浅色耗材打印。注意不要用透明色耗材,透明色不仅难以上色,而且层纹会更加明显。

6. 实用资源

网站

  • MakerWorld:拓竹官方3D模型分享社区,提供大量可直接打印的模型。
  • Thingiverse:最大的免费3D模型库之一,拥有海量用户上传的模型。

工具

  • 丙烯笔/模型漆:用于模型上色,增加细节和美观度。
  • 锤子、尖嘴钳、美工刀:用于去除支撑和修剪多余材料。
  • 海绵砂纸、锉刀、电动打磨工具:用于打磨和修整模型表面,去除层纹。
  • 补土/原子灰:用于填补模型表面的缺陷和缝隙。
  • UV固化灯:对于SLA打印模型,用于二次固化,增加模型强度。
  • 电子游标卡尺:用于测量模型尺寸,确保精度。
  • 502速干胶:除了手啥都不粘 🙂

7. 切片软件

  • Bambu Studio:拓竹官方切片软件,与拓竹打印机完美适配,功能集成度高。

8. 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

模型翘曲(Warping)

  • 原因:热床温度不均匀、冷却过快、附着力不足。
  • 解决方案:提高热床温度、使用裙边/筏层、涂抹固体胶或PEI板、关闭风扇或降低冷却速度。

层纹明显(Layer Lines)

  • 原因:层高过大、打印速度过快、喷嘴堵塞、Z轴晃动。
  • 解决方案:减小层高、降低打印速度、清洁喷嘴、检查Z轴稳定性。

挤出不足/堵塞(Under-extrusion/Clogging)

  • 原因:喷嘴堵塞、耗材潮湿、挤出机齿轮打滑、回抽设置不当。
  • 解决方案:清洁喷嘴、烘干耗材、调整挤出机压力、优化回抽参数。

支撑难以移除

  • 原因:支撑密度过高、支撑与模型接触距离过小。
  • 解决方案:降低支撑密度、增加支撑与模型接触Z距离、使用可剥离支撑材料(如PETG作为界面层)。

9. 安全注意事项

  • 通风:打印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确保工作区域通风良好。
  • 高温部件:打印机喷嘴和热床温度很高,避免直接接触,防止烫伤。
  • 耗材储存:耗材应存放在干燥环境中,避免受潮影响打印质量。

10. 常用术语表

  • G-code:3D打印机识别的指令代码,控制打印机的运动、温度等。
  • STL(Stereolithography):最常见的3D模型文件格式,用于描述三维物体的表面几何形状。
  • 3MF(3D Manufacturing Format):一种新的3D打印文件格式,旨在解决STL的局限性,支持颜色、材料、支撑信息等。
  • CAD(Computer-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创建和修改2D或3D设计。
  • Extruder(挤出机):3D打印机中负责熔化和挤出耗材的部件。
  • Retraction(回抽):打印机在移动到下一个打印点时,将耗材稍微回抽,防止拉丝。
  • Flow Rate(流量):控制挤出耗材的量,影响打印件的尺寸精度和层间结合力。
  • Bridging(搭桥):打印机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跨越两个点之间空隙的能力。
  • Overhang(悬垂):模型中没有下方支撑的突出部分。
  • First Layer Adhesion(首层附着力):打印件第一层与热床的粘合程度,对打印成功至关重要。

评论

7 - 5 = ?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如遇验证码无法通过,请勿使用无痕/隐私浏览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