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CB磷酸化状态的研究综述

By ChatGPT GPT-5 Deep Research

RTCB简介及功能概述

RNA 3′-末端磷酸环化酶样蛋白(RTCB,又称HSPC117、C22orf28)是哺乳动物tRNA剪接连接酶复合物的催化亚基,能够连接RNA片段的3′末端和5′末端[1][2]。RTCB的3′–5′ RNA连接酶活性在tRNA剪接(移除tRNA内含子后的连接)以及非经典mRNA剪接(如XBP1u mRNA在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中的剪接)中发挥关键作用[3][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TCB的活性和功能可能通过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受到调控,从而影响其细胞定位及其在RNA修复、tRNA成熟和非经典剪接通路中的作用[5]。下面将围绕RTCB的磷酸化位点、调控酶、功能影响、磷酸化操控手段、检测方法以及磷酸化对酶活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综述。

已知的RTCB磷酸化位点

多种蛋白质磷酸化数据库和研究已经报道了人源RTCB上的多个磷酸化位点,包括Ser134、Ser300、Tyr306、Tyr316、Tyr349、Thr369、Ser439和Tyr475等(对应氨基酸序号及修饰类型如表1所示)。这些位点涵盖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

  • 丝氨酸磷酸化(pS:Ser134、Ser300、Ser439
  • 苏氨酸磷酸化(pT:Thr369
  • 酪氨酸磷酸化(pY:Tyr306、Tyr316、Tyr349、Tyr475

上述位点多数来自大规模磷酸化组学分析[6][7]。例如,Ser300Ser439是在癌细胞磷酸化组研究中鉴定的高置信度磷酸化位点[6][8](其中Ser439最早由Olsen等人的磷酸化动态研究报告[8])。Tyr306、Tyr316、Tyr349和Tyr475则由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如PhosphoSitePlus)记录,并在最近文献中有所关注[6][7]。值得注意的是,Tyr306在后续功能研究中被证实具有重要调控作用[9](详见下文),而Tyr316Tyr475也在应激条件下发生磷酸化[5]。总的来说,目前已知RTCB至少包含上述8个磷酸化位点(见下表),其中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在信号调控中尤为突出。

磷酸化位点氨基酸类型发现证据
Ser134磷酸化丝氨酸 (pS)大规模磷酸化组学[10]
Ser300磷酸化丝氨酸 (pS)大规模磷酸化组学[6]
Tyr306磷酸化酪氨酸 (pY)大规模磷酸化组学;应激诱导[6][9]
Tyr316磷酸化酪氨酸 (pY)大规模磷酸化组学;应激诱导[11][12]
Tyr349磷酸化酪氨酸 (pY)大规模磷酸化组学[13]
Thr369磷酸化苏氨酸 (pT)大规模磷酸化组学[14]
Ser439磷酸化丝氨酸 (pS)大规模磷酸化组学[15]
Tyr475磷酸化酪氨酸 (pY)大规模磷酸化组学;应激诱导[16][12]

表1:人RTCB已鉴定的磷酸化位点及修饰类型。 数据来源:PhosphoSitePlus等数据库及相关文献[6][7]

上述位点中,Tyr306、Tyr316和Tyr475因与细胞应激信号相关而受到特别关注[5]Tyr349和丝/苏氨酸位点(如S134、S300、T369、S439)目前主要来自高通量检测,功能尚未有明确报道。不过,S439位于RTCB催化位点附近(靠近保守的R408/R412位点),推测其磷酸化可能影响酶构象[17]。总的来看,这些磷酸化位点为研究RTCB功能调节提供了线索,以下将重点讨论其中功能明确的位点及其调控机制。

调控RTCB磷酸化的酶及因子

目前已知能够调控RTCB磷酸化水平的主要是酪氨酸激酶酪氨酸磷酸酶

  • c-Abl酪氨酸激酶:Papaioannou等(2022年)鉴定出RTCB是酪氨酸激酶c-Abl的底物。在体外和细胞实验中,c-Abl可以对RTCB进行磷酸化,主要靶向其Y306、Y316和Y475位点[9][12]。在内质网应激条件(如用蛋白质折叠抑制剂处理)下,细胞中RTCB的总磷酸化酪氨酸水平显著升高,c-Abl介导了这一应激诱导的磷酸化反应[9][18]。在体外激酶试验中,纯化的c-Abl能够直接将RTCB磷酸化,并通过质谱鉴定了上述酪氨酸位点为磷酸化残基[19]。因此,c-Abl被认为是应激条件下RTCB磷酸化的主要上游激酶
  • PTP1B酪氨酸磷酸酶:同一研究还发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可去磷酸化RTCB[9][12]。PTP1B是定位于内质网膜的一种经典酪氨酸磷酸酶,与应激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实验证明,RTCB可以与PTP1B发生结合(共免疫沉淀检测),并且PTP1B能够移除RTCB上的磷酸酪氨酸修饰,从而降低其磷酸化水平[20][21]。使用PTP1B特异性抑制剂(如bpV(phen))处理细胞会导致RTCB磷酸化水平升高,进一步支持PTB1B为RTCB的下游去磷酸化酶[22][20]。因此,c-Abl和PTP1B共同构成了RTCB酪氨酸磷酸化的动态调控机制,前者添加磷酸基团、后者移除,从而精细调整RTCB的磷酸化状态。
  • 其他可能的激酶/因子:目前针对RTCB丝氨酸/苏氨酸位点的激酶尚无直接报道。一些广谱磷蛋白组研究提供了线索,例如Ser439的磷酸化在有丝分裂相关的磷酸化组中出现过[23],提示CDK类激酶可能涉及(但尚未实验证实)。此外,RTCB作为tRNA连接酶复合物的一部分,可能受复合物伴侣蛋白间接影响其磷酸化。例如,RTCB参与UPR通路时与IRE1形成应激复合物[24][4],此复合物(也称“UPRosome”)中可能存在其他激酶(如Src家族激酶)参与RTCB的调节,但目前尚无实验证据。总的来说,除c-Abl外尚未明确鉴定其他特定激酶作用于RTCB,需要更多研究去发现调控RTCB磷酸化的其他上游信号
  • Archease蛋白:虽然不直接改变磷酸化,值得一提的是Archease(人类对应因子名为ZBTB8A/Ashwin)可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增强RTCB的酶学活性[25]。Archease可以使RTCB由单周转(single-turnover)提升为多周转(multiple-turnover)酶,并扩大核苷酸使用范围[25]。尽管Archease本身不影响RTCB的磷酸化状态,但它的存在与否决定RTCB在细胞中的工作模式。因此,在讨论RTCB功能调控时,Archease作为辅助因子可能间接影响RTCB对磷酸化调控的响应(例如缺乏Archease时RTCB本底活性下降,磷酸化调制效应可能相对凸显)。这一方面超出了磷酸化焦点,但在全面理解RTCB调控网络时需要考虑。

综上,当前明确的RTCB磷酸化调控轴是c-Abl激酶上调磷酸化、PTP1B磷酸酶下调磷酸化[9]。这一对酶在细胞应激(例如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动态调节RTCB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提示RTCB参与应激通路的活性受到胞内信号严格控制。其他丝/苏氨酸激酶和调控因子则有待未来研究去挖掘。

磷酸化对RTCB定位和功能的影响

磷酸化状态改变可选择性地影响RTCB在不同RNA代谢途径中的功能。研究表明,RTCB磷酸化主要调节其在非经典mRNA剪接/UPR途径中的活性,而对tRNA剪接等基础功能影响较小[26]。具体而言:

  • 对细胞定位的影响:RTCB在静息状态下分布于细胞核和胞质两处,以执行不同功能[27][28]。核内RTCB作为tRNA剪接连接酶复合物(含RTCB、DDX1、RTRAF(CGI-99)、FAM98B、Ashwin)的组成部分,负责tRNA内含子剪接后的连接[2][4];胞质中的RTCB则可募集到内质网膜附近,与应激感应蛋白IRE1α相互作用,催化XBP1 mRNA外显子连接[24][28]。目前尚未发现RTCB磷酸化引起明显的跨区室易位,但磷酸化可调节RTCB在胞质中与IRE1复合物的组装状态。例如,Y306位点磷酸化会削弱RTCB与IRE1α的相互作用[9][26]。由于IRE1定位于内质网膜,Y306磷酸化可能使一部分RTCB从IRE1复合物中解离,从而减少RTCB在内质网表面的富集(尽管RTCB仍在胞质,并未转移至其他细胞区室)。相反,在Y306非磷酸化状态下(如Y306F突变),RTCB更容易与IRE1结合并停留于内质网区域以执行XBP1剪接[9][26]。因此,通过磷酸化控制RTCB与IRE1结合是一种精细的定位/聚集调控机制,影响UPR信号复合物的组成。核内方面,目前无证据表明RTCB磷酸化状态会改变其核定位或tRNA连接酶复合物的形成[29];有学者推测RTCB复合物在核-胞质间穿梭可能受RTRAF或Ashwin等因子引导[30][31],磷酸化在其中是否起信号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29]
  • 对XBP1非经典剪接功能的影响:磷酸化对于RTCB介导的XBP1 mRNA非常规剪接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具体来说,RTCB在Y306位点被磷酸化时,其催化XBP1u mRNA外显子连接(即XBP1s生成)的效率显著降低[9][26]。Papaioannou等的研究显示,RTCB上Y306磷酸化会削弱其与IRE1α的结合,导致XBP1底物定位和剪接效率下降,从而XBP1s mRNA及其编码的转录因子水平降低[9][26]。相应地,当细胞中表达Y306F(无法被磷酸化的突变)RTCB时,在内质网应激处理下产生的XBP1s显著增加[26]。换言之,阻断Y306磷酸化可增强RTCB对XBP1片段的连接活性,使UPR通路的信号输出提高。这种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Y306磷酸化主要影响XBP1剪接,不干扰IRE1α对其他底物的RNA降解功能。例如,Y306磷酸化降低XBP1s产生,但不显著影响IRE1介导的mRNA降解(RIDD)活性[32]。因此,在UPR信号通路中,RTCB磷酸化状态充当一个开关,可以细化调节是偏向适应性反应(高XBP1s,有利细胞存活)还是促凋亡反应(低XBP1s,倾向细胞死亡)[33]。研究发现,当细胞遭受严重或持续应激时,RTCB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升高,从而削弱XBP1剪接、限制UPR适应性,这可能促使细胞走向凋亡[33]。相反,降低RTCB磷酸化(例如缺失Y306磷酸化位点)可增强UPR的适应支路,减轻应激损伤[26]。这种机制体现了细胞通过RTCB磷酸化平衡生命/死亡决策的策略。
  • 对tRNA剪接功能的影响:有趣的是,RTCB磷酸化对其tRNA拼接连接酶功能几乎没有影响。Papaioannou等比较了稳定表达WT或Y306F突变RTCB的细胞,发现两者对内源性tRNA前体的剪接效率无明显差异[34]。换言之,阻断RTCB的Y306磷酸化不会妨碍tRNA内含子的正常去除和tRNA成熟[34]。这表明RTCB磷酸化对其基本的“屋内”职责(即维护蛋白质合成所需的tRNA成熟)不构成显著干扰。结合上述XBP1的情况,可以推断细胞选择性地利用磷酸化来调控RTCB的应激特异功能,同时维持其日常必需功能。理论上,这种选择性可能源于RTCB在两类底物中的不同复合物或构象:在tRNA剪接复合物中,Y306所在区域可能被复合物遮蔽或构象稳定,不易受磷酸化影响;而在IRE1-RTCB复合物中,该位点暴露且关系IRE1结合界面,因此磷酸化有显著效应[26]。另外,Tyr475位点的磷酸化虽然未见对tRNA剪接的直接试验数据,但结构模拟显示Y475位于RTCB的GTP结合口袋附近[35]Y475磷酸化可能干扰GTP结合和/或酶的活性构象[35]。据此推测,若Y475被磷酸化,RTCB总体连接活性(包括对tRNA底物的活性)也许会降低。然而,由于细胞内Y475磷酸化的生理条件尚不明确(应激时Y475是否大量磷酸化还有待实验证明[36]),其功能影响需要进一步验证。
  • 对RNA修复及其他功能的影响:除XBP1和tRNA外,RTCB可能对任何3′-磷酸/5′-羟基RNA断裂片段都有潜在连接能力[37][28]。这意味着RTCB具备广义RNA修复酶的潜质,可能参与细胞中尚未明确的RNA损伤修复途径。现有研究尚未直接考察磷酸化对这些潜在底物的作用。然而,可以推想如果某些应激情况下产生RNA断裂(如氧化应激导致rRNA或mRNA断裂),RTCB可能参与连接修复;而应激信号可能通过磷酸化调节RTCB对此类“非常规”底物的反应。Moncan等的综述指出,RTCB除XBP1和tRNA外的其他功能领域“尚待阐明”,且其相应底物和细胞定位需要鉴定[38]。他们提出RTCB可能有XBP1和tRNA无关的功能,但这些功能的行使是否受磷酸化调控尚是未知数[38]。随着未来鉴定出新的RTCB底物,研究其磷酸化在RNA修复、miRNA加工或其他非经典RNA代谢中的作用将成为可能的新方向。

综上,RTCB磷酸化是一种用于调节其特定功能的“精细按钮”。在正常情况下,RTCB确保tRNA正常剪接、维持细胞基本运转;而在应激情况下,通过c-Abl/PTP1B调控的磷酸化改变,RTCB的另一功能(XBP1非常规剪接)可被快速调节,从而影响UPR和细胞命运决策[33][26]。这种调控使细胞能够在压力下对RTCB功能重新优先排序:当应激轻微时,保持RTCB非磷酸化以促进适应性UPR;当应激过强时,通过RTCB磷酸化削弱UPR,从而可能触发细胞凋亡[33]。同时,这一机制又不损及tRNA供应的核心功能,体现了生物调控的高选择性与巧妙性。

操控RTCB磷酸化水平的实验方法和突变体

为了研究RTCB磷酸化的功能,学者们构建了一系列磷酸化模拟或缺失的突变体,并结合药理手段操控细胞内RTCB的磷酸化状态:

  • 点突变构建:针对关键磷酸化位点,常用的手段是将相应氨基酸替换为不能磷酸化或模拟磷酸化状态的残基。例如,针对酪氨酸位点,突变为苯丙氨酸(F可以阻止该位点被磷酸化(因F无羟基,称为“磷酸化丧失”突变);对于丝氨酸/苏氨酸位点,常用丙氨酸(A替换以阻断磷酸化[20][39]。相反,谷氨酸(E)或天冬氨酸(D因侧链带负电,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磷酸化状态。在RTCB研究中,Papaioannou等构建了多个酪氨酸突变株系,包括Y306F、Y316F和Y475F单突变,以及组合的双突变(Y306F/Y316F)和三突变(Y306F/Y316F/Y475F)形式[20][39]。这些“磷酸化丧失”突变体在细胞中表达后,被用于评估磷酸化缺失对RTCB功能的影响。例如,Y306F和Y306F/Y316F突变被用于稳定表达于HeLa细胞中,以观察UPR通路的变化[26]。结果证实,Y306F突变体较野生型具有更强的XBP1剪接活性(即模拟了RTCB始终未磷酸化的状态)[26]。另一方面,“磷酸化模拟”突变(如将Y替换为E)在RTCB酪氨酸上较少采用,主要因为酪氨酸的磷酸化模拟不如丝/苏氨酸突变常用(酪氨酸带有芳香环,E/D替换会较大改变结构)。截至目前,未见关于RTCB Y→E/D突变的功能报道。不过,对于丝氨酸位点(如S300或S439),理论上可以通过S→E/D来模拟持续磷酸化或S→A来模拟去磷酸状态,未来或许值得尝试以解析这些位点的作用。目前文献中尚未有报道特定位点的Ser/Thr磷酸化模拟突变,因此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酪氨酸F突变体。
  • 药理和细胞处理:为了操控内源或外源RTCB的磷酸化水平,常用的处理包括:
  • 激酶/磷酸酶抑制剂:如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达萨替尼dasatinib)可降低RTCB酪氨酸磷酸化水平[40][41]。达萨替尼是一种广谱Src家族/Abl激酶抑制剂,实验证实其处理可部分减少应激诱导的RTCB磷酸化[41]。相反,使用磷酸酶抑制剂(如抑制PTP1B的钒酸类化合物bpV(phen))会导致RTCB累积更高的磷酸化水平[42][20]。通过这些药理工具,可以在不改变RTCB序列的情况下瞬时调节磷酸化水平,辅助验证磷酸化的功能效果。
  • RNA干扰/基因敲除:干扰上游调控酶的表达也能改变RTCB磷酸化。例如,用c-Abl特异siRNA处理细胞可显著降低应激条件下RTCB的磷酸化水平[43];相应地,PTP1B敲除细胞则显示RTCB磷酸化水平升高[44]。这些手段进一步证明c-Abl和PTP1B对RTCB磷酸化的控制作用,也为操纵RTCB磷酸化创造了遗传模型。
  • 应激处理:内质网应激剂(如鱼藤酮Tun作用霉素Tm即tunicamycin)和其他细胞应激源可诱导RTCB的磷酸化变化。例如,给予HEK293T或HeLa细胞tunicamycin可引发RTCB酪氨酸磷酸化升高[20]。另外,DNA损伤剂如阿霉素(Adriamycin)也被报道能够影响RTCB的翻译后修饰[45](虽然具体针对磷酸化的结果仍需确认)。通过选择不同的刺激,可以生理性地调节RTCB磷酸化水平,从而研究其在各种应激环境下的作用。
  • 突变体功能验证:在构建上述突变和处理后,研究者通过多种实验验证它们确实影响了RTCB的磷酸化水平和功能。例如,Papaioannou等通过免疫共沉淀磷酸酪氨酸印迹实验验证了Y306F/Y316F/Y475F三突变体在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磷酸酪氨酸信号,证明这些位点涵盖了主要的磷酸化位点[20][39]。同时,他们监测了稳定株系中野生型与Y306F突变RTCB的功能差异,发现只有野生型在应激时表现出抑制XBP1剪接的现象,而Y306F则功能恢复(rescued了XBP1剪接缺陷[26]。这相当于功能性验证了Y306磷酸化的负调控作用。此外,对于tRNA剪接功能,他们比较了Y306F突变株与野生型细胞中预-tRNA的剪接程度,结果无明显差异[46]。这些结果共同支持:所创建的突变体达到了预期目的(阻断磷酸化),并揭示了磷酸化对特定功能的影响。这些验证步骤对确保我们对磷酸化作用的理解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已经建立起遗传(点突变)和药理两套手段精确操控RTCB的磷酸化状态。在目前的报道中,Y306F等酪氨酸突变体是最常用的工具,用于拆解RTCB磷酸化在UPR/XBP1剪接中的作用[26]。对于丝/苏氨酸位点,尽管数据较少,但同样可通过S/T→A或E/D突变进行功能探索。在将来,通过更丰富的突变设计(包括磷酸化模拟突变)和磷酸化无法/恒定双突变组合(如同一位点双突变S→D/A以模拟/阻断),可以更全面地绘制RTCB磷酸化的功能图景。

RTCB磷酸化检测方法

准确检测RTCB的磷酸化状态对研究其调控机制至关重要。常用的检测策略包括抗体检测质谱分析等:

  • 抗体检测法:由于磷酸基团可引起分子量和抗原性的变化,抗体是检测磷酸化的有力工具。对RTCB磷酸化的抗体检测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 磷酸化表位特异性抗体:理想情况下,可制备针对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抗体(如抗-RTCB pY306抗体),以区分磷酸化和未磷酸化形式。然而,目前尚无商业或文献报道的RTCB位点特异磷酸化抗体。鉴于RTCB研究的相对专一性,尚未有公司开发相应产品。在学术研究中,尚未见有人报道制备了例如“anti-pY306-RTCB”此类抗体。因此,此路径目前不可行。
  • 泛磷酸基抗体(pan-specific antibodies:常用抗磷酸酪氨酸单克隆抗体(如4G10或P-Tyr-100等)检测总的磷酸酪氨酸水平。具体做法是:首先用抗RTCB抗体将RTCB从细胞裂解物中免疫沉淀(IP下来,然后用抗磷酸酪氨酸抗体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42][20]。这种方法可以灵敏地捕捉RTCB是否有酪氨酸磷酸化,以及磷酸化水平相对变化。例如,Papaioannou等通过Flag标签IP富集RTCB-Flag融合蛋白,然后WB探针磷酸化酪氨酸,观察到在应激或磷酸酶抑制剂处理下,免疫沉淀的RTCB有强烈的pTyr信号[42]。同样,他们用此法比较了野生型和突变体RTCB的pTyr带强度差异,验证了突变体的作用[20]。对于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也可采用类似原理,使用抗泛磷酸丝氨酸/苏氨酸抗体进行检测。不过,由于泛p-Ser/Thr抗体特异性较低、磷酸化位点众多,此方法在RTCB上的应用较少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还可以使用Phos-tag凝胶电泳分离磷酸化与非磷酸化形式。Phos-tag是一种能与磷酸基结合的化合物,加于SDS-PAGE凝胶后,磷酸化蛋白迁移率降低,从而出现与未磷酸化蛋白分开的带型。如果RTCB磷酸化程度高,Phos-tag胶上可能观察到“双带”或更慢迁移的磷酸化形式。不过,目前尚未见RTCB使用Phos-tag的报道,但这是理论上可行的检测手段。

  • 质谱分析法:质谱是检测和定位磷酸化残基的金标准。在过去十多年,多项磷蛋白组学研究使用高分辨率质谱检测细胞或组织的全磷酸化蛋白,RTCB的多个磷酸化位点正是通过这些无偏倚质谱筛选首次发现的[6][7]。质谱检测RTCB磷酸化的一般步骤是:
  • 样品制备:从细胞提取总蛋白后,可酶切成肽段,并通过磷酸肽富集技术(如TiO₂亲和色谱)富集磷酸化肽段[23]
  • 质谱鉴定:将富集的肽段进样质谱(LC-MS/MS),根据质荷比和碎片谱匹配数据库鉴定磷酸化的肽段序列。若匹配到源自RTCB的肽段且含有磷酸修饰,即可定位磷酸化位点。如Olsen等的经典研究报道了>6000个磷位点,其中就包括RTCB的Ser439[7](PMID 17287340)。后续的多个大规模分析也重复检测到RTCB的S300、Y306等位点[6]
  • 定量比较:在需要时,可通过标记或无标记定量质谱比较不同条件下RTCB磷酸化水平。例如,以稳定同位素标记细胞(SILAC)对照应激与非应激条件,观察RTCB磷酸肽的丰度变化。Papaioannou等在体外激酶反应后也使用质谱直接确认了c-Abl磷酸化的RTCB肽段[47][48]

质谱的优点是准确定位新位点发现。其结果构成了PhosphoSitePlus、UniProt等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源[7]。本综述前述列举的多个RTCB位点及参考文献编号,很多即来源于质谱证据。虽然质谱仪器昂贵且操作复杂,但在揭示RTCB磷酸化全貌上不可或缺。

  • 其他方法:部分特殊手段也可用于RTCB磷酸化的检测或间接推断:
  •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传统方法可用[^32P]ATP对细胞或免疫沉淀的蛋白进行体外标记,然后检测[^32P]掺入RTCB的情况以判断磷酸化。这种方法较少用于RTCB,但在酶学分析中常用[^32P]GTP与RTCB反应检测其自腺苷酰化(GMP结合)活性[49]。若RTCB磷酸化影响其活性,可能反映在[^32P]GTP结合效率的变化上。
  • 共聚焦显微成像:虽然不能直接检测磷酸化,但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TCB在细胞内的分布变化,可推断磷酸化的作用。例如,有研究用RFP标记RTCB,发现其在应激时部分重定位于胞质的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50]。尽管尚未证明此定位变化由磷酸化介导,但未来若有磷酸化位点突变能改变RTCB在应激颗粒的募集,则可间接证明磷酸化的调控作用。

总的来说,目前RTCB磷酸化检测主要依赖免疫沉淀结合免疫印迹以及高灵敏质谱。由于缺乏位点特异抗体,实验上经常采用IP富集RTCB后,用泛pTyr抗体来比对不同条件或突变的磷酸化程度[42][20]。质谱则提供了磷酸化位点鉴定和新的修饰发现。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制备出高特异性的RTCB磷酸化抗体(例如抗pY306),将极大便利于检测该位点的动态变化,例如通过简单Western blot或免疫荧光即可跟踪RTCB活性的变化。而就当前条件而言,结合多种手段交叉验证依然是解析RTCB磷酸化的可靠策略。

RTCB磷酸化对酶活性的影响及评估方法

理解RTCB磷酸化如何影响其酶活性,需要结合功能性实验对磷酸化前后RTCB的连接活性进行评估。评估的途径分为细胞功能分析体外生化测定两类:

  • 细胞功能性读数:通过观察RTCB参与的生物过程来衡量其酶活变化:
  • XBP1非常规剪接活性:这是RTCB在细胞内酶活性的一个重要功能指标。常用方法包括RT-PCR/qPCR检测XBP1剪接效率——提取细胞mRNA,用引物跨越XBP1剪接位点扩增,区分未剪接(XBP1u)和剪接(XBP1s)产物的比例[51]。也可设计报告系统,例如XBP1剪接荧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当RTCB活性高时剪接产生功能产物驱动报告表达[52]。Lu等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个XBP1剪接依赖的Cre-Lox触发的凋亡电路,用于筛选UPR剪接连接酶[52][53]。在这些体系中,如果RTCB活性下降(如磷酸化抑制后),XBP1s生成减少,可反映在报告基因表达降低或XBP1s/XBP1u比例降低上。相反,表达RTCB磷酸化缺失突变(如Y306F)可提高XBP1s产量[26],证明酶活增强。这类细胞水平测定直观反映RTCB在UPR通路中的有效活性,常用于比较不同处理(如+/-应激、+/-激酶抑制剂)或不同突变RTCB的功能。例如,Papaioannou等比较了HeLa细胞稳定株系(野生型 vs Y306F)的XBP1s mRNA水平,发现Y306F突变提高了XBP1s/总XBP1比值[26]。这表明Y306被磷酸化时RTCB酶活受抑,而去磷酸化提高了酶活。通过类似的qPCR定量,我们可以半定量地计算RTCB特定活性(例如归一化XBP1剪接速率/RTCB蛋白量)[51],从而更加精确地评估磷酸化对酶活性的调制。
  • tRNA剪接活性:评估RTCB对tRNA前体的连接能力,常用RT-PCR或Northern blot检测未剪接tRNA前体累积。例如,在RTCB功能缺失细胞中,某些带内含子的tRNA前体会累积,成熟tRNA减少[54]。Lu等利用特异引物PCR检测了鼠源细胞中酪氨酸tRNA前体的剪接情况,验证RTCB敲除导致未剪接tRNA产物增加[55]。对于磷酸化突变体,可采取类似思路比较未剪接tRNA的水平。如果磷酸化影响RTCB对tRNA的活性,理论上在磷酸化模拟或缺失突变表达时,会看到tRNA前体积累的差异。然而正如前述,实验观察显示Y306磷酸化状态对tRNA剪接并无显著影响[46]。这通过功能检测也能体现:在野生型与Y306F细胞中,tRNA前体/成熟tRNA水平无明显差别[46]。因此一般认为,除非针对某些特殊位点(如若Y475磷酸化真的阻碍GTP结合,可能降低整体tRNA连接效率),常规磷酸化变化不会显著改变RTCB的tRNA连接活性。这一点与XBP1剪接活性形成对照,也在实验上被利用:即用tRNA剪接作为内参,验证某突变是否影响RTCB“基本活性”。Papaioannou等正是通过检测tRNA拼接功能完好,来佐证Y306F仅影响UPR而不损害基础功能[46]
  • 细胞生长和生存结局:作为更综合的指标,可以观察细胞表型。例如,应激条件下细胞存活率或凋亡率,也反映RTCB连接XBP1的重要性[33]。Lu等的合成致死电路实验中,敲低RTCB拯救了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56]。在磷酸化背景下,如果RTCB持续磷酸化(活性受抑),可能导致UPR失调、细胞更易死亡;若RTCB无法磷酸化(活性增强),细胞在应激下存活率提高[33]。这些现象可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等手段评估,虽非直接酶活数值,但提供了生理相关的功能读数
  • 体外生化活性测定:为了更直接量化RTCB的酶活,可以在体外重建其RNA连接反应:
  • 纯化RTCB酶活测定:从表达系统(大肠杆菌或昆虫细胞)纯化得到重组RTCB蛋白后,可以设计简化的RNA底物测试连接活性[57][58]。通常的底物是一对互补的寡核苷酸:一条带有3′末端2′,3′-环磷酸或3′-单磷酸,另一条带5′-羟基[57]。将RTCB与这些底物、必要的辅助因子(如GTP、二价金属离子)混合孵育,然后通过凝胶电泳观察是否生成较长的连接产物[59]。Chakravarty等曾报道过此类RTCB连接活性测定方法,证实RTCB需要GTP才能高效连接RNA并形成中间共价RTCB-GMP复合物[49][60]。在磷酸化研究中,可以比较磷酸化状态不同的RTCB的体外活性:例如,将纯化RTCB分别用c-Abl激酶处理与未处理,然后测定其连接效率差异。如果磷酸化抑制活性,预磷酸化的RTCB将显示出较低的RNA连接产率;反之去磷酸处理的RTCB活性应较高。目前已有的研究通过体外激酶质谱证实磷酸化发生[47],但未见发表的具体活性比较数据。然而,Moncan等综述引用的结构模型预言Y475磷酸化会妨碍GTP结合[35]。由此推断,在体外体系中磷酸化Y475的RTCB,其关键中间步骤“RTCB-GMP”形成将受阻,体现在放射性GTP结合试验中[^32P]标记显著降低。这一推测有待实验验证,但提供了设计思路:可通过[^32P]GTP与RTCB反应,SDS-PAGE后放射自显影观察RTCB-GMP条带强度来量化活性[60]。若磷酸化降低活性,则磷酸化RTCB样品的RTCB-[^32P]GMP带会明显减弱。
  • 酶动力学参数测定:进一步,若要精准评估磷酸化对酶动力学的影响,可测定Michaelis-Menten曲线或单分子效率。例如,通过控制RNA底物浓度梯度,比较磷酸化前后RTCB的Km(米氏常数)k_cat(催化常数)差异。如果Y306/Y475磷酸化改变RTCB对底物或辅因子(如GTP)的亲和力,这些参数会发生变化。比如,Y475磷酸化预计会导致GTP结合亲和力下降(等效于Km增加)[35]。这些测定需要较高纯度蛋白和精确的分析手段,可以借助荧光标记RNA或HPLC定量反应产物来完成。虽然当前文献未有公开的数据,但此类分析在明确磷酸化对催化循环哪个步骤产生影响方面具有潜力。

需要强调的是,RTCB的活性往往需要辅助因子:在人类细胞中,纯RTCB通常与Archease、DDX1等组分配合才能表现最大活性[25]。因此,体外测定时如果发现RTCB本身效率低,可加入人源Archease共存,以模拟细胞内真实情况[25]。在磷酸化背景下,也要考虑Archease是否存在改变磷酸化效应——例如Archease存在是否“保护”RTCB免受磷酸化抑制,或促进去磷酸化。虽然尚无相关报道,但在设计体外实验时值得注意体系的复杂性。

综上,当考察“RTCB磷酸化后酶活如何评估”时,一方面可以利用细胞水平指标(XBP1剪接率、tRNA剪接程度等)作为间接代表,以反映磷酸化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26]。另一方面,通过纯化蛋白的体外试验可以直接量化磷酸化对RTCB催化性能的改变,如RNA连接产物形成率或中间体形成情况等[60]。两者结合能够提供最全面的图景。例如,细胞实验告诉我们Y306磷酸化使XBP1剪接功能降低了多少,而体外实验可以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酶学原因(例如磷酸化是否降低了底物亲和力或降低了催化周转)。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在细胞水平上证明了RTCB磷酸化抑制其UPR剪接功能[9][26]。未来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量化的体外分析,将帮助我们将这些功能性结果与具体的酶学机制联系起来,深化对磷酸化调控RTCB原理的理解。

小结

RTCB作为真核生物中唯一的3′–5′ RNA连接酶[61],在基础细胞过程(tRNA成熟)和应激反应过程(XBP1非常规剪接)中均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3][62]。磷酸化修饰为调节RTCB在不同情境下活性的关键方式。已有研究鉴定出RTCB的多个磷酸化位点(包括Ser/Thr和Tyr残基),其中Tyr306等位点的磷酸化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发生,并通过c-Abl/PTP1B通路被动态调控[9]RTCB磷酸化对功能具有选择性影响:酪氨酸磷酸化会削弱RTCB与IRE1的相互作用,降低XBP1 mRNA剪接活性,从而调节UPR的强度[9][26];但磷酸化对RTCB介导的tRNA拼接影响甚微,保证细胞基本翻译功能不受干扰[34]。这一选择性机制有助于细胞在压力下做出生死抉择:当应激加剧时,增加RTCB磷酸化以抑制适应性通路,引导细胞进入凋亡[33]。实验上,通过构建磷酸化丧失突变体(如Y306F和施加激酶/磷酸酶抑制剂等手段,研究者成功揭示了磷酸化在RTCB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并验证了这些突变体对细胞表型的影响[20][26]。在检测技术上,尽管缺乏位点特异抗体,免疫沉淀磷酸特异抗体印迹质谱为研究RTCB磷酸化提供了可靠支持[42][6]。最后,对RTCB酶活性的评估贯穿于细胞和体外两个层面:细胞功能读数(如XBP1剪接效率)直接反映磷酸化的功能后果,而体外生化分析则将这种后果归因于具体的酶学变化(如GTP结合或催化速率)[35][60]

总而言之,RTCB磷酸化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已有成果为我们描绘了RTCB在应激反应中受磷酸化精细调控的图景,即通过特定位点的可逆磷酸化,实现RTCB功能在“细胞生存”与“细胞死亡”程序间的转换[33]。未来,随着更多RTCB相关通路和作用的发现(例如其他RNA修复途径),磷酸化在其中的作用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同时,深入解析磷酸化如何改变RTCB的三维结构和催化机制,将有助于我们设计靶向RTCB调控的干预手段,例如在癌症等病理状态下通过调控RTCB磷酸化状态来影响细胞对应激的反应。RTCB磷酸化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RNA代谢调控网络的理解,也为开发UPR通路的新疗法提供了潜在思路[63]

参考文献:

  1. Moncan M. et al. (2023).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NA ligase RtcB. Cell Mol Life Sci, 80(12):352.[3][5]
  2. Papaioannou A. et al. (2022). Stress-induced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RtcB modulates IRE1 activity and signaling outputs. Life Sci Alliance, 5(5):e202201379.[9][26]
  3. PhosphoSitePlus Database: RTCB_Human Entry (2024 update) – lists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PTM sites on RTCB[6][7]
  4. Lu Y. et al. (2014). A synthetic biology approach identifies the mammalian UPR RNA ligase RtcB. Mol Cell, 55(5):758-770.[52][54]
  5. Chakravarty A.K. et al. (2012). The sequential 2′,3′-cyclic phosphodiesterase and 3′-phosphate/5′-OH ligation steps of the RtcB RNA splicing pathway are GTP-dependent. Nucleic Acids Res, 40(17):8558-67.[49][60]
  6. Olsen J.V. et al. (2006). Global, in vivo, and site-specific phosphorylation dynamics in signaling networks. Cell, 127(3):635-48.[15]
  7. Jurkin J. et al. (2014). The RtcB RNA ligase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metazoan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EMBO Rep, 15(12):1278-1293.[24][4]
  8. Tanaka N. et al. (2011). RtcB, a novel RNA ligase, can catalyze tRNA splicing and HAC1 mRNA splicing in vivo. J Biol Chem, 286(35):30253-30257.[64][54]
  9. iPTMnet: Integrated resource for PTMs (2023) – RTCB (Q9Y3I0) report, University of Delaware[10][6]
  10. Zhou H. et al. (2013). Toward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cancer cell phosphoproteome. J Proteome Res, 12(1):260-271.[65][6]

[1] [2] [3] [4] [5] [1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4] [35] [36] [37] [38] [46] [49] [60] [61] [62]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NA ligase RtcB – PMC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630183

[6] [7] [8] [10] [11] [13] [14] [15] [16] iPTMnet Report Q9Y3I0 RTCB

https://research.bioinformatics.udel.edu/iptmnet/entry/Q9Y3I0

[9] [19] [20] [21] [22] [32] [33] [39] [42] [43] [44] [47] [48] [51] [63] Stress-induced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RtcB modulates IRE1 activity and signaling outputs –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193953

[17]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guanylylation of RNA …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213795109

[18] Stress-induced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RtcB modulates IRE1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899846

[23] dbPTM

https://biomics.lab.nycu.edu.tw/dbPTM/info.php?id=ASHWN_HUMAN

[40] [41] [45] www.phosphosite.org

http://www.phosphosite.org/siteTableNewAction?id=18782&showAllSites=true

[50] RTCB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TCB

[52] [53] [54] [55] [56] A synthetic biology approach identifies the mammalian UPR RNA ligase RtcB –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087875

[57] RtcB Ligase – NEB

https://www.neb.com/en-us/products/m0458-rtcb-ligase?srsltid=AfmBOorJp-c4oM61AxfxnGzi61EaZkXvXSQfnSuBk4XV1OXAM7dVGCV6

[58] cyclic phosphodiesterase and 3′-phosphate/5′-OH ligation steps …

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0/17/8558/2411197

[59] Activity assays for PH RtcB. (A) The 21-nt RNA with 5′-hydroxyl and 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Activity-assays-for-PH-RtcB-A-The-21-nt-RNA-with-5-hydroxyl-and-2-3-cyclic_fig5_235608309

[64] The RNA ligase RNA terminal phosphate cyclase B regulates mRNA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is required for mouse oocyt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78098

[65] Toward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cancer cell phosphoproteome –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186163

评论

6 - 5 = ?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如遇验证码无法通过,请勿使用无痕/隐私浏览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