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
听了这个小故事,我深受触动,第一次意识到,鱼缸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象征当代人的处境。
当代人看上去很自由,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的)自由很有限,生活中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高墙,财富、职业、家庭、阶层等等限制了你能去的地方,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自己的鱼缸里面。
马岩松的这个作品,恰恰就在探讨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办法摆脱鱼缸,能不能在鱼缸里面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提高生活的趣味和满意度?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高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空间和层次感?
我的想法是,可以去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读一些以前不读的书,接触一些”同温层”之外的朋友。这样就相当于在生活中搭建出各种奇怪的空间,活得可以更有意思一些,遇到更多的可能。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233 期):生活就像一个鱼缸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我恰恰认为,“财富、职业、家庭、阶层”等本身就是人为构建的“鱼缸”,只不过是一些掌权者为大部分普通人制定的规则。
这让我想到我过去很多年对“评奖评优”的看法。小学和幼儿园时可以因为某些特别小的事情做得好被老师在后黑板上自己的名字后边贴小红花,到了小学可能收到的是一个写着“三好学生”的奖状。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突然惊醒:这些奖项不过是一些规则制定者人为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奖项来传达上层对下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引导。此后便有种对荣誉的不懈和鄙视,心里想:“凭什么你能对我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呢?我还要做出一副讨好的姿态向评委们证明自己有多优秀”,我并不觉得争取到别人的认可很光荣,这显然没有那些手握资源和掌管分配的领导牛逼。
仿佛人长大了都会变得不好骗,几乎零成本的小红花和三好学生到了大学变成了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但我仍然排斥在一些需要答辩的现场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包装和拔高(特指评优,不包括涉及学术工作的答辩)。
在这种想法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我的态度又有所缓和。如原文所说,生活在一个方盒子里太无趣了,这些“荣誉”就像在如大平层仓库一般开阔的生活里画的一些小迷宫,让生活不那么无聊。
我养鱼,他们会跟着手走是因为我们知道你会给他吃的,我养猫,猫终其毕生发扬卖萌的能力,也就是为了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