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usion cloning也是玄学
无缝克隆连接一个质粒,加上载体一共三个片段,分别4kb多、5kb多和800多bp,试了三个牌子(Vanzyme的Clone Express、NEB的NEBuilder Hifi assembly、聚合美的M5 compact)都没连起来。然后想了想In-fusion的原理,觉得大概率是5’→3’外切暴露出DNA单链后产生了二级结构。毕竟反应温度是50℃,比正常PCR低多了。而20多bp的同源臂退火温度大概在60℃,可能形成二级结构影响同源臂之间的退火了吧。找了个网站预测了一下同源臂单链的△G:
上面三条是之前的,下面三条是用引物重新PCR,把三个同源臂都向左边或者右边平移一小段距离,换一换序列。
然后一次就连起来了。
还有个用In-fusion克隆的小问题我今天才注意到。如果说原理是5’→3’外切酶切出单链,然后到感受态内部修复的话,那么如果连接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单链暴露区域过大,一方面形成二级结构的可能越高,另一方面修复出错的概率也越高,所以不应想当然觉得时间长一点连接效率更高,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时间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