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虚假完美主义
最近发生了几件事情。
第一,细胞转染失败事件。
第二,质粒醇沉操作失误事件。
第三,一种必须及时遏制的思想。
细胞转染失败事件
为了在NCCIT细胞中构建AXXXX蛋白的KO和KD细胞系(分别采用Cas9 和Cas13d),我在2022年10月24日和师兄一起转染了细胞,其中Cas9蛋白和相应的3条sgRNA在同一个质粒上,因为是敲除,只要一次切断双链并末端修复就可以了,所以只需要瞬时转染。Cas13d和相应的sgRNA也在一个质粒上,但由于是靶向mRNA的KD,所以需要与piggybac质粒一起转染整合入基因组,同时为了防止一条sgRNA不起作用,一共设计了8条sgRNA,每两条同时和piggybac转入同一孔细胞。在dox诱导下,cas13表达,同时T2A连着的EGFP也表达。Cas9则是不需要诱导,瞬转之后直接就会发GFP,所以方案是,在转染60h后,给KD组加dox,这样再过12h,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有绿色荧光信号的阳性细胞。所以10月27日这天上午,师兄带我去做分选。但是,所有细胞都不亮(大概0.1~0.8%的阳性率),包括两个阳性对照也没有。师兄说之前的经验判断构建这两个克隆成功率很高,所以他就没有在荧光显微镜下看荧光。10月29日,我们又转染了一次,这次把cas13的质粒转染量翻了一倍。10月30日在镜下观察时已经发光。因为之前的阳性对照不亮,所以我理所应当的判断是否是转染步骤的问题。我回忆当初的转染步骤,唯一可能出错且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转染时没有加转染试剂(Neofect)。所以,这次转染时专门加了一个没有加Neofect的阴性对照,它自然不亮。现在看来,几乎“我忘记加Neofect时唯一可能的错误原因了”,但我实在是一丁点儿自己犯这个错误的印象都没有。
质粒醇沉操作失误事件
正常的醇沉步骤,计算质粒的体积,加入1/10体积3M NaAc,混匀,加入2.7倍体积预冷无水乙醇,混匀,-20过夜后离心,75%乙醇清洗后重悬。我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提前在本子上计算了需要加的试剂的量,第一行写了NaAc的体积,第二行写了无水乙醇的体积。结果按照无水乙醇的体积去加NaAc了。我加完急忙补水,但可以想见,不管怎么操作,我心里还是会不放心,所以只能重新摇菌提质粒。
一种必须遏制的思想
一种必须及时遏制的思想——虚假的完美主义。也许是听过太多经过刻意美化的故事,我有时会采取一些除了感动自己之外毫无用处的行为。比如这次的质粒醇沉事件,首先,加错试剂自然是个需要单独讨论的事件,但醇沉步骤本身对于我这次的实验而言并不是必须的。我重现自己的潜意识,是觉得要把实验做成艺术,要优雅,要精确。就像纪录片里说的“高铁轨道允许的误差是1 cm,但某工程师回答记者的采访时说为了体现大国水平就是要控制在1 mm”。乍一听仿佛是一种情怀,实际上完全是脱了裤子放屁。今天我不醇沉也不会出这个错误,导致白白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把实验做成艺术,没有必要在已知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方面做到所谓的精确和优雅。而是经过认真的演算和推理后,知道哪些地方是必须做的,哪些地方是有风险的,哪些地方是不需要那么精确的。我们努力应该百分之百做到的方向,应该是前两者,不仅包括必须要注意的细节,还包括利用一切方法将潜在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而对于已经确定不需要抠细节的地方,则不但不需要,还应当尽量避免让这种事情耽误我们做其他正事的时间。
说到底,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感动,没有能力、不愿思考更高难度、更需要智力的方面,反而在没有丝毫难度,是个人就能做的事情上,装显出一副”我对于实验很重视、很有仪式感“的虚荣感和炫耀欲。
“完美”应体现在:
清晰而合理的对照设计
百分之百按照实验设计开展实验
不漏任何一种可能的结果分析
把时间放在刀刃上,粗中有细,真正该注意的地方分毫不差,这才是真正的“优雅”和“艺术”。
对于前两者加错试剂本身的低级错误,在这几天同时连续的出现,要反思。我已经形成的较好的实验习惯有:穿白大褂、凡加试剂必戴口罩、实验记录无论巨细务必详实,后两者是这个月养成的习惯。虽然耗费时间,但正是我所说必须注意的有风险的地方。加错试剂的问题,一个小方法就可以解决,用笔尖指向实验记录本上要加的那一行试剂,加完就往下移动一行。只要养成习惯,这个不是大问题。
碎碎念:从理性的角度上,我没加Neofect是推出的唯一可能,但我实在不愿意承认,也确实记不得自己有没有加。越发体现出人脑的不靠谱啊,加一个试剂,画一个对勾,可能每次多花3 min。但就这一次失误,浪费的就是整整4天。显然,不应在这种事情上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