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看到一个答主叫“存在的虚无”,简介只有四个字“不可知论”,他的一些回答我觉得很凝练,应该是某些成体系的哲学书籍中总结到的,值得收藏。
知识的分类
真理,或者说“知识”,分为“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当我们说“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理”时,应当限制在“经验知识”的范畴。因为“先验知识”就是纯粹逻辑的空中楼阁,必然正确,但也必然不与现实发生任何联系(经验知识则相反,必然与现实有关,但也必然不绝对正确)。
分三种,先验知识,如数学。直接经验知识,如实验。间接经验知识,如物理理论。
实际上所谓学习一般都是指获取最后一种,间接经验知识。
间接经验知识是未必准确的,本质而言对于学习者并非知识,而是猜想。间接经验知识根据来源其真实性有一定差异。我们的学习主要就是获取一些真实性很高的可能,目的则是重现它们。
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知识,那么什么是知识呢?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知识分为先验的与经验的。
先验知识指那种不证自明的绝对知识,仅凭理性就足以导出。它不会积累,也不允许积累。因为它本质上是无意义的。
经验知识则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般而言属于归纳逻辑的产物。这种知识是有缺陷的,因为它通常把有限的例子当成无限的全称命题。是总有可能证伪的。
先验知识也许可以说是真理的或是真理的一部分。但是它本质上却又是与现实无关、无意义的。经验知识又总是处于未必为真状态,又怎么能称得上真理呢?
也就是说,人类事实上根本无法靠近真理。事实上,现在我们所谓的认识了世界,不过是假设恰好与世界相符合而已。严格意义上说根本没有认识什么。
现代不可知论者认为人无法得到任何可靠的经验知识。结论就是,人根本不能认识世界,更不要说完全认识了。
真理永远处在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否会导向不可知论?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可证伪。
可证伪问题来自于归纳逻辑。当我们使用归纳逻辑研究世界时,由于无法枚举所有的事例导致无法得出结论。于是我们假设有限的例子是全部,得到了全称命题。这样的命题的致命缺陷在于可能被任何一个反例否定,所以说具有可证伪性。我们一般把这样的命题记为经验知识。
我们要强调可证伪性,并以此否定有些系统的可信性。前提是这系统是经验知识系统。比如某些宗教。
但是先验知识
系统则不能。它们,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比如数学,可以认为它并不具有任何全称假设。因为它不包含任何与现实有关的知识。
哲学正是主要研究这部分先验知识的学科,当然无法被可证伪性否定。倒不如说,我说这些全是哲学的研究范畴。可证伪的可信性也是哲学提供的。事实上你想评价一个命题、一个学科是否可信,必须从哲学才能入手。科学并不能给你这个答案。
以下是详细讨论。
经验知识:具有可证伪性。
- 血是红的。
- 牛顿只说真话。
- 科学知识:例:万有引力
- 。
- 例:瓶子属阴。
- 耶稣复活了。
先验知识:绝对为真。
- 1+1=2。
- 圆不是方。
- 阴阳相生相克。
- 上帝不是人类。
有些人认为可证伪性是选择科学的理由,但我必须告诉你这是不完全的。
理论上人只能具有以上两种知识。这之中可见先验知识一般而言是纯粹理性足以得到的。它们是定义或是定义以逻辑推导而出。经验知识则是必须基于认识世界的过程,通过一种归纳逻辑假设得出。
一个知识系统,往往是两种都涵盖的。
不具有可证伪性,那么这就是先验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无意义的。我们接受先验知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接受经验知识。如果一个系统只有先验部分,却没有经验部分,也与其他经验知识无关,那么确实是个无意义的系统。
有人会说,你们能具有火是热的经验知识,那我怎么就不能具有水属阴的经验知识呢?事实上,这完全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具有能力,进行一次命题认证。比如我可以指定,当我见到一瓶子水,如果是凉的,它就属阴。甚至可以大范围定义,导致所有的水,都是属阴。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如果我们的定义,使得世界上火全是热的,那么这个经验知识也变得没那么有价值了。
两则知识,一则告诉你火是热的,另一则告诉你火焰温度区间,哪一则对于你更具有意义呢?显然是后者。所以对于的两个经验知识系统,我们想要的仍有一种信息精准性的潜在原则。
事实上,多数系统都涉及经验知识,否则它就完全与现实脱离了。有些严谨的宗教也是具有可证伪性的,至少其中一部分是具有的(诸如神迹)。有一些世界构成理论,其实也具有可证伪性,只是其范围过于广泛,证伪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就该去选择它们吗?甚至,宗教其实也在证伪后有所更正,所以他们就应该被选择吗?
这是因为它们提供的经验知识精确性太低,所以价值不高。如果我们是计算机,确实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但是我们终究是有限的。这点上来看,科学的成功之处其实是足够系统化,足够知识精确化。为我们提供了容易接收且大量的经验知识。而并非可证伪性。
不过就可信这点上看,尚未证伪的宗教并不比科学不可信。
我们不选择宗教作为经验知识来源的原因是经验知识少,获取效率低。
那么我们不相信某些宗教以及一些类似的东西的理由是什么呢?1是系统中含有假命题。即确实是伪,但却没有被排除的命题。2系统中含有自我冲突命题。比如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
以上。以上对知识系统的可信性讨论,却都基于信任经验知识的前提下。但哲学中并不能给出信任它们的凭据。经验知识的被相信与其说是应当的,不如说是无可奈何的。至于到底什么该相信,怎么才能算自己没有在迷信,我作为不可知论者就不误人子弟了。
既然哲学不具有可证伪性,那么为什么不否定哲学呢?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对“真理悖论”的反驳。(即——“当你说,真理不存在,是否把这句话视作真理”)
真命题≠真理,绝对真理一般认为是一个为真的经验知识。即有关现实存在的无穷归纳。一旦任何此形式命题成立都可以宣言其为真理。
“世界上不存在真理”如果是真理。那么它确实会导致自我否定。
但很可惜,这个命题并非真理形式。自然不可能是真理了。至于它为什么不是真理形式,并非它自指与否,这是因为我们不允许它是。(也可以说因为不允许,所以真理形式不包含真理自指)可以说,任何一个无需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答案的命题,或者说纯粹逻辑可以论证的命题都不可能属于真理形式。因为它根本不属于经验知识。
事实上,如果真理的存在与否可以用纯粹逻辑讨论,那么绝对真理就失去了其特殊意义。绝对真理的意义本身就是连接精神与物质、世界与我的桥梁,如果它真的如你所说被纯粹逻辑证明,那么只能说它的定义不够严谨,我们需要调整它到不能。
关心“绝对真理是否存在”,是因为这是“我们能否知道绝对真理”的前提。
前者成立意味着世界有规则,即它比可能的更小。后者成立,才意味着有关前者的讨论有价值。
作为不可知论者,我丝毫不关心前者。因为后者必然不成立。但凡绝对真理都是无穷归纳,作为有限的人永远不可能“知道”任何绝对真理。我们有的,只有猜测。
有人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我证明了真理存在!!!‘’?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评论区有个更简练的补充:
“不可知本身也是一种知”是一个范畴上的错误,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辩主要是在经验判断上,是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不可知论至少有一条知识即世界无法被正确认知”这句话是一个先验的判断,是被排除在外的……“”
薤露吁
我在《虚伪3》中被deepseek驳倒的理由,也可套用这个体系来解释:
这些对“无私的背后总能找到自私的动机”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所有自愿的行为定义为自私。“自私”和“无私”作为形容词的解释力就消失了,变成了“先验”知识,没有现实意义了。
当然,这种分类法暗含了,对“逻辑”本身的没道理的相信,比如我几年前提出的例子:
∵P→Q
∵P
∴Q
这看起来是不证自明的,属于绝对正确或者无所谓对错的“先验知识”,但是,你凭什么认为这个推理形式本身(即人类理性本身)就是对的呢?有没有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智慧生命的脑子里,这个形式也不是绝对正确呢?作者在某个评论区回避了这个问题,他说:“当然也许你可以进一步质疑,质疑人的理性,不过这不仅不能解决不可知论,还会把人推向更加虚无的深渊。”
中医和宗教
下面我标记粗体的让人耳目一新:
在说中医是否科学之前,先要谈谈它是否符合逻辑。
逻辑的矛盾律规定,一个命题A必不非A。排中律规定,A且非A 为假。
中医的优势在于其大量的经验,还有大量的理论。但问题也在于此:中医的理论太多了。每一部医学著作,都可以蕴涵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是矛盾的。如果将所有的医学著作转换为命题形式,那么这个集合几乎必定是假,这个集合可以是概念阴阳,肝胃等等,当然还有中医本身。这意味着如果想要中医成立,必须否定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理论。那么究竟该否定哪一部分?究竟能认同哪一部分?
我们接受任何一个体系,其实都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现代科学有着一个很不错的解决手段,当冲突时,以共识新命题为准。我不打算深入讨论这个新命题凭什么被认证诸如可证伪性等等,但这无疑提供了方法,使科学之下不必因矛盾而为假。
现代医学划分到科学中,于是它满足这一点。但是中医呢?
中医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是科学的。因为它甚至不是逻辑的。
中医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事实上它根本无力处理,也就意味着中医并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被肯定。肯定的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我需要劝诫每一个中医支持者,你必须明确你支持的是哪部分中医,否则即使你自以为相信中医,为你看病的医生也许对于你仍然是不可信的。即使这个医生是中医,但他很可能并非“相信的中医”。
然而,多数人并不能分辨他们。于是中医支持者们,你看,即使我并没有质疑你相信的东西的真假,但是你的医生仍然变得不可信了。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宗教上,不过这些睿智的教徒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分裂了。可以设想,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他未必会接受主教的传述,因为他可以是个新教教徒,但主教却在传述天主教教义。所以,作为一个忠实的中医支持者,你也没办法肯定你面前的中医,开的药方,是你支持的药方。可是中医又没有分裂,你也就很难得知药方是否对于你可信了。
因此,我建议每一个中医支持者至少明确自己的中医派别,并以此选择医生。虽然派别之内仍然不可避免这样的问题,但至少对于你更加可信。
当然,现代医学支持者不必顾虑这个问题。
中医是否是科学?应该如何看待中医?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存在vs.虚无、人生意义
不知道。
我不会如同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一般,假想一个意义;也不会如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一般,笃信一个意义。
我不会如同那些轻信他人的人一般,被莫名赋予意义;也不会如同那些自我满足的人一般,自以为已有意义。
我不会如同那些愚钝无知的人一般,以为没有意义;更不会如同那些懦弱无能的人一般,放弃寻找意义。
我不认可现存的任何一个缺乏证据、缺乏理性的“意义”,可以说我否定一切现存意义的解释。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因人而异的观念问题。它是最大的、最深刻的、最必须回答的问题。不应草率的靠一点不严谨的东西就声称发现了它,更不应幼稚的放下它或是相信什么解决了它。
人人都在不明不白中度过一生,有谁能证明自己确实活的有意义呢?不过都是白活一生,空活一世!用可笑的寄托,就得到了满足?这就是人的尊严?这不过人的借口。
连自己的意义都糊里糊涂,还谈什么其他?
因为我不知道人有什么意义,因此我现在的“意义”就是寻找那绝对的、唯一的、必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存在、虚无主义来源于信仰而不是真理。
人对意义的思考程度是不同的。显然,停止思考只能基于相信(信仰),否则将陷入不可知论的陷阱。
绝大多数是浅显的思考后就放弃了,他们会简单的保持着一个朴素的意义而活着。比如普通教徒(认为天生、信神、死后就是意义)、无信仰者(活着、生殖、成就、名声就是意义)。这样的人会简单的停滞并不再去思考意义,有的甚至认为思考意义不具有价值。广义的说,他们是存在主义者。
一部分人在深入思考后无法得到解答,最终选择了一种态度,而不是结论。比如部分唯心主义论者(认为意义在于思想)、部分唯物主义论者(认为物质真理是意义所在),这些人常常陷入思考,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答案。他们一般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很少,他们只来源于机械唯物主义、宿命论、不可知论。而且一般只是倾向。由于这种倾向,他们的情绪往往会偏向悲观。而且由于缺乏证明,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停滞在相信上。
而真正的虚无主义,显然,当一个人确实的相信他不具有、不可能具有任何意义时,他也不再具有存在的理由了。
这里看来,存在主义者多于虚无主义者,因为首先一个人必须深入思考才能脱离朴素意义的存在主义,又必须停止在相信虚无上才能最终属于虚无主义。深入思考意义的人本身就不多,停留在虚无上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为什么虚无主义者少于存在主义者?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怎样拯救一个虚无主义者:因为他并不能证明虚无是正确的。而有足够的理性就应该能够知道:先要证明它是对的,然后才能去坚信它。
哲学的诞生
之前已经有个体会就是“哲学家”贡献更多在于提出或发扬了一个值得被讨论的“问题”,而非他提供的参考答案的间接有多么独到,以至于科学是“积累”的,而哲学总是绕不过很久很久以前提出的流派。下面这个语言更凝练概括这个想法了。
我相信哲学的错综复杂更多来源于猜想而不是理性。
人可以提出无数种自洽的世界观,而哲学也不具有分辨它们的手段。每提出一种自洽猜想,哲学就再开辟一条新路。然而谁也不知道哪条路正确,哪条路错误。结果就是,它们全部被并列的放在一起,让人反而迷茫。
但是,我认为这里还是有一种解决方式的。那就是罗素的茶壶。进一步的猜想毫无意义。
哲学让我们清醒还是迷茫? – 存在的虚无的回答 – 知乎

我现在有个问题就是,看他的回答我深深共鸣,跟我在本站写的一些文章观点也高度类似。那有没有可能我正在掉进信息茧房,而对其他并不更加低等的认知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
比如这句“知识的尽头是相信”,我读到都拍大腿了。跟我前几个月写的一模一样。那篇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最后我们也许只能说,This is simple what I 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