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 for Science
原谅我这爹味儿十足的标题,但是我最近有个强迫症,非要把好多历史文章整合成一个标题,比如虚伪、意义、三观……目前我还没想到更准确的词来替换……
上周看到学校一个AI for Science的黑客松,觉得挺好玩就报名了。(有一说一,我越来越不要脸了,明明进入一个完全不懂的领域,就开始作为项目发起人招募队友了)
项目名称叫PrimerPioneer,旨在利用AI大模型解决一切分子克隆的设计方案构建。找到几个队友都不是程序员,什么都不懂的我带着大家开了两次会,感觉大家也很配合,我其实很惶恐。我这么不要脸的原因其实是,我本来就想学习AI Agent的开发,我知道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当负责人。确实,我这一周的时间全花这上面了,羞愧啊,我不配当博士研究生啊。确实是野路子学习又杂又快,python, MCP, A2A, LangGraph … 都接触了个一一二二,但是有啥用啊,跟专业搞计算机的碰瓷不了一点儿,主业都耽误了。8月22~24比赛,我现在都不想去了,但我tm的还是队长,不能放掉。也许这就是所谓“负责人学得快”的一体两面吧。
虽然任务放不掉,但我还真有一件决定要放掉的东西——我的参赛机会。因为主办方要求最多5个人,而我们现在有6个。多一人的原因是我招兵买马时爱材心切,有个从南开数院发来的微信好友申请,兴致勃勃给我发了一篇Arxiv上的论文,说想加入我的团队。只是来的太不巧了啊,四十分钟之前我刚凑够团队的第五个人。但是这五个人的初始团队配置,说实话我心里是很没底的,因为距离比赛不到两周,自己连MCP是个啥都不知道,就要靠它开发应用,团队的五个人里面四个是学生物的,一个是学车辆的,也就用过一点python,没有AI开发经验。更严重的是,除了车辆大佬是自告奋勇,其他几个都是我直接或间接邀请来的。(后来证明是我太着急了,我们是笨鸟但飞的还真不晚,有不少参赛者甚至是比赛当天现场组队)
拒绝了数院弟弟后思来想去,觉得能力虽然重要、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更重要,如此贤才不可错过,又打回去电话,后者向组委会确认了可以跨校参赛后,就加入了队伍。当时毕竟还没正式开始,我十分大度的说:比赛有替补很正常,如果到时候大家都能正常参赛,我就让出参赛名额,反正初心只是借此机会学习。
但是到了今天,在付出很多热情、时间、心思,之后,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了。我不是想用一个“正式队员”的资历去为未来的简历加分(这经历也略微偏门儿了大概率用不到)。是因为,一个“官方证明”,一个“项目发起人”的身份,是我投入的心血最直接的认可。当然,对于队友来说也是一样的(虽然我感觉我付出的心血肯定数倍于他们),让谁“淘汰”、从站上台展示变成在台下拍照,都是极其尴尬和失落的一件事。
我决定是在几天后的赛前最后一次会议,简单而轻松地重申“我不会出现在名单里,但是会陪大家走到赛前最后一刻。如果比赛现场管理不严格,就进去围观当助理。”
我觉得这个决定糟糕透了,筹备时发起承诺的目的,是为了团队加入一个贤才,现在遵守承诺的代价是,我——对项目了解程度和热情最大的人——从零到一提出设想并实现的人——把陌生的几个人串在一起的人——不上场了。这根本就违背了初心,对于一个感情并不深厚的团队而言,这样的选择绝对是弊大于利。我只能尽量把它讲的轻松,不让队员(尤其是最后一个加入的数院弟弟)觉得是他们“挤掉了队长”而影响士气。
类似的操作我其实做过挺多的,“通过数倍的付出和牺牲,来占领道德高位,换取威望和团队凝聚力”,以前我还沾沾自喜把“大公无私”看做武器,但是现在我发现我只会用这一招。对于当下这个情景,我想不到第二个解决方案。一个临时凑起来的“一次性团队”,一共允许我们线下坐在一起筹备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三四个小时。去按实力和贡献“票”一个人出去根本是不可能的,发生这种事情可能直接导致人心涣散。
这次也许只能就这样了。也许对于追求高效、项目导向的短期团队而言,拿出一种“大公无私”的态度反倒是快速建立信任和凝聚力的方式。但我其实期待的是那种润物无声的组织方式,既能够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又不显得那么“中心化”,高度依赖于一个人(这风险极大,长期上限极低)。这一周我自己搞的非常疲惫,在我自学个七七八八之前,我不敢分配任务。我期待有一天我可以驾驭比我强的人(现在他们也比我强,但是我在用我的能力上限压制他们),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总要剥削别人的时间才能做更多想要做的事情,而成功的剥削,必须要看起来并不是在剥削。
“驾驭”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阴暗,但我现在的认识水平就是这么阴暗,我嘴边其实还有一个词,我境界还达不到,不是“驾驭”,而是——“成就”。